- 0
- 0
- 2
丨划重点
- 二次上市和双重主要上市差异在于定价权,市值差别不会太大,双重主要上市是中概主动防御动作
- 体量大让阿里的动作更加受关注,主观上不会主动从美股退市
- 阿里完成双重主要上市,将带动更多企业回港,推动香港资本市场更加繁荣
丨概述
4月底,知乎正式打开中概股双重主要上市的通路,3个月后,阿里巴巴也宣布,申请将香港作为主要上市地。
阿里巴巴于2014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达到8500亿美元,成为中概股风向标,此番布局,有可能进一步加速中概股回港上市的速度。
双重主要上市是什么概念,双重主要上市和二次上市又有何区别,阿里巴巴为何在这个时间点宣布双重主要上市,「靠‘港上岸’」是否真的能为企业破局,开启新的阶段?
8月10日20:00,《亮见》联合腾讯科技,第5期内容特邀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华泰联合证券首任董事长盛希泰,线上直播解读阿里「双重主要上市」背后的秘密。
以下为直播精华版内容:
01 二次上市和双重主要上市差异在于定价权,市值差别不会太大
刘兴亮:阿里2019年已经在联交所「二次上市」,与近期的「双重主要上市」相比,有什么区别?
盛希泰: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分享一下我对资本市场的认知— —「大国的基础设施」,大国重器。
华尔街作为资本市场,在全球排名第一,因为美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一;2014年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全世界排名第二,当年我们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第二,所以说,资本市场的规模和体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
2014年是创造历史的一年,这一年,阿里巴巴也完成在纽交所上市,当时阿里是希望在香港上市的,当时的核心问题是:联交所在2014年还不支持同股不同权,这种情况下阿里最后选择纽交所上市。
回到二次上市和双重主要上市的差别上来,二次上市意味着上市主体依旧在原有资本市场,打个比方,二次上市你这个人对应的数字人,没有独立的定价权,有依存关系;双重主要上市制度下,两个上市是完全一样的,「AB等同于BA」,都有独立的定价权,一个资本市场退市,另外一个资本市场依旧保持上市地位。
刘兴亮:我们都知道双重上市以后,就成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那阿里的市值以后怎么计算?包括两个地方的股价会有什么联系吗?差距会变大吗?
盛希泰:既有联系,也会有差距,两地的股价和市值肯定是有差距的。
美国市场的流动性更好,正常情况下,同样一支股票在香港的交易量基本上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种情况下,因为投资主体和投资人不一样,定价的空间也就会有差别。
同样一支股票的价格和市值汇率换算之后一定会有差距,但不会太大,而且即便是差距过大,我认为也是暂时的,因为一定会有投资人跨区域进行套利。
市值本身就是一个虚拟概念,用利润乘以市盈率,就是市盈率倍数,市盈率本身就是一个回报倍数的概念,两地上市公司的对应的市值,这两个数据原则上不能累加,市值还是以高的为准,这样会更科学一些,高的市值说明有更多的人认可,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02 双重主要上市是中概主动防御动作,未来A+H上市也有可能
刘兴亮:阿里19年在联交所二次上市,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选择双重主要上市?
盛希泰:这两年中概股在美国越来越被动,2020年美国出台外国公司问责法,其实相当于找个理由审查中概股的审计工作底稿。
什么是工作底稿?一个企业从审计师进驻,到形成完整的审计报告,所有的原始记录都不能更改。
过去中概股,接近300家企业在美国上市,尽管很多都是美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但美国证交会并不要求看审计底稿,但是到2020年开始,要求外国企业提交相关底稿,确认相关公司不会欺瞒投资人。
随着法案落地执行,越来越多企业进入预摘牌名单,阿里巴巴是7月份进入预摘牌名单,应该是进入名单的1个月之内,如果企业未及时提交合理的理由回应预摘牌,就会进入摘牌名单,期限过了之后就正式启动退市流程。
如果摘牌了就退市(注:如果是二次上市,主体退市,二次上市地也会面临退市),企业就会陷入被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就被迫选择了双重主要上市,阿里的这个操作,可以理解为防御性动作。
到目前为止,小鹏等几家企业都完成了双重主要上市,可以理解为,把主动推进防御性的动作,也让更多的中国投资者,享受在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这种企业的的增长成果。
刘兴亮:那为什么阿里没有选择A+H组合的方式来进行双重主要上市,而是仅仅选择了H股方式?
盛希泰:
03 体量大让阿里的动作更加受关注,主观上不会主动从美股退市
刘兴亮:阿里巴巴在香港申请双重主要上市,与2019年二次上市的意义完全不一样。您觉得阿里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会给港股以及整个香港资本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盛希泰:过去20年互联网时代,以及过去10年移动互联网时代,阿里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新经济的代表之一。
这么大的体量,在联交所申请双重主要上市,会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定海神针,因为过去10多年,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网巨头并不多,或者某种意义上说,错失了很多互联网巨头,现在阿里、腾讯齐聚联交所,对香港市场的整体市值、交易量都有很大的帮助。
阿里目前的市值,明显被低估,但是潜力巨大,可以吸引很多新的投资人,进入香港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关于资本市场的定义,可以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市场的逻辑都是交易,体量大的情况下交易会更容易撮合成功,出价的人越多,定价也会更加公允。
刘兴亮:阿里这次让公众了解什么叫双重主要上市,之前已经完成双重主要上市的中概股,为何没有激起更多波澜?
盛希泰:首先,小鹏等几家企业都完成了双重主要上市,但它们的影响力和阿里不是一个量级,所以没有引起大波澜。
其次,阿里是市场风向标,体量足够大,更容易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这种标志性的事件的出现,带来的变革就更加深远。比如,2014年阿里在纽交所上市,后续就推动了联交所改变交易制度和股权制度。
比如几年前上市的小米、美团,为什么能在香港上市,这都是阿里赴美上市推动变革带来的结果。
2018年,联交所出台了两项关键性的制度,其一是分类表决制度,这也是阿里当时未能在联交所上市的核心;其二是生物医药板块推出,暂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大批在联交所上市,使得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公司聚集地,这类公司的重要性,不亚于IT行业。
阿里间接改变了联交所的制度,也在享受这种制度的成果,影响非常深远。
刘兴亮:阿里当前的操作,是不是会逐步退出美国市场,以后将重点放在港股?
盛希泰:
我相信阿里应该不会主动离开美国市场,但是有天被迫必须离开的时候怎么办?我们的审计工作底稿,人家如果要看,以及看到什么程度才能让他把借口打消掉?
另一方面,外国公司问责法中有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条款,即使主管部门达成一些协议,其中部分条款我们可能也依然无法满足,以至于有一天也会被迫退市。
04 摘牌分三步:预摘牌名单、确定摘牌、退市
刘兴亮: 预摘牌是什么规则,可以科普一下吗?另外,这些预摘牌公司中有没有真的被摘牌的公司呢?
盛希泰:
第二步叫做确定摘牌。根据美国交易所或者证监会规定,进入预名单20天期限以内,如果企业没法证明自己不用摘牌,那就会从预摘牌名单进入确定名单。
第三步叫做强制退市。在被列入确定名单后,预留了三年时间,三年之内,如果不能满足美国监管机构对审计师的检查要求,理论上来讲就会被摘牌。
目前为止,中国有150多家公司被记录在预摘牌名单了,但并未真的被摘牌。
05 阿里完成双重主要上市,将带动更多企业回港,推动香港资本市场更加繁荣
刘兴亮: 阿里双重主要上市以后,对于咱们国家的各类投资人有什么影响?未来内地投资人购买港股是否会更方便?
盛希泰:
刘兴亮:阿里这个体量的公司开始从香港双重主要上市,是不是说明以后靠「港」上岸会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
盛希泰:对中国来讲,应该是一个趋势,不管是从香港资本市场的角度还是国家层面,一定是欢迎的,不过符合主双重主要上市条件的公司占少数,可能有大约60家左右,它们无论是从体量、整体结构、业务模式等都是过去十多年中国新经济的代表企业,都有可能会在香港上市。
刘兴亮:可不可以预测一下这60家都回来大约需要多久?另外有看法提到,中概股集体退市对美国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能够让美国市场失去霸主地位的,你认同他这个说法吗?
盛希泰:阿里申请双重主要上市带来的震动很大,这不仅是防御动作,也代表香港交易所愿意容纳并接受这个体量的公司,所以这对于其他中概股企业是一个鼓舞。
至于前面提到的说法我不太认同,首先我觉得美国的经济体量足够支撑的其作为全球老大地位,美国在资本市场即使失去所有国外公司也不会动摇他的根基。第二点,他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中概股,对其他国家企业并没有这么大恶意。
刘兴亮:现在香港的很多资金是否是内地南下的资金,后面我们内地投资者去参与香港的资本市场会不会内卷严重?
盛希泰:阿里是属于优质的大企业,在香港上市以后交易会更加活跃,也会吸引到之前没有在香港投资的国内外投资人去投资。对投资人来讲不是坏事,要看个人怎么把握港股的机会。
刘兴亮: 过去我们不方便购买中国互联网巨头的股票,如果将来都回来双重主要上市,那国内一些股民抱怨不能享受中概股发展红利的情况在未来也会得到缓解,您怎么看未来的发展?
盛希泰: